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追寻红色足迹 接力精神传承——广油红心追梦实践团奔赴飞马村开展红色历史寻访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07-20 点击量:

为深入挖掘、宣传茂南区鳌头镇飞马村光辉的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7月8日至7月16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红心追梦实践团赴飞马村开展红色历史寻访实践活动,并专门采访了飞马村的红色历史的亲历者郑顺书、守护者郑林及红色文化传承者郑光恒、郑坤慧。

郑顺书:百岁亲历者的"红色课堂"

郑顺书,男,中共党员,1923年10月4日出生,现年102岁。1956年5月1日入党,茂名区鳌头镇鳌头社区居民,曾在革命烈士郑奎的带领下参与革命斗争。

郑顺书个人照

郑顺书老人讲到郑奎不顾危险挺身而出,严正警告地主不得向贫苦农民逼债时,眼中闪烁着光芒;当讲到郑金为营救战友梁月,不幸落入伪乡长郑辉陷阱的悲壮时刻,他喉结滚动,声音哽咽:“那些打手竟举起粗重的厚木柴,一下下砸向他的手脚啊......”老人讲述生动,令在场的青年学子心绪跌宕起伏,但眼神却越发坚定。

郑顺书哽咽讲述烈士事迹

“每一个细节都像发生在昨天。” 老人的讲述时而激昂、时而沉重,让围坐的青年学子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这场跨越世纪的对话,成了最生动的 “红色课堂”。最后,老人紧紧握住围坐在身旁的青年学子们的手,掌心厚厚的老茧传递着历史的厚重与嘱托的滚烫:“年轻人啊,要记住他们!他们没走完的路,要靠你们接着走下去!”

郑林:八旬守护者的"红色坚守"

郑林,男,1949年出生,现86岁,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飞马村人,参与飞马革命老区申报、飞马革命烈士纪念碑筹建修缮等工作,为飞马村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大贡献。

采访郑林

“飞马村的革命故事,不能就这么淡了。”86岁的郑林精神矍铄,谈起红色历史时,眼中闪烁着超越年龄的热忱。作为飞马村红色文化的 “活档案”,他用数十年的坚守,为这片土地的革命记忆筑起了“保护墙”。他积极参与筹建飞马革命烈士纪念碑,伏案撰写《飞马革命老区根据地斗争史略》,让零散的故事汇成系统的历史脉络。

“郑奎、郑金这些烈士,都是为了咱老百姓才牺牲的。” 郑林翻着泛黄的手稿,字句间满是对先烈的敬意,“我多做一点,就能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事迹。”

《飞马革命老区根据地斗争史略》手写稿

郑光恒:烈士后人的“红色接力”

郑光恒,1962年出生,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飞马村人,中共党员,郑奎烈士的侄孙,在长久坡小学当小学教师。

郑光恒热情地为实践队成员泡好热茶,徐徐讲述郑奎烈士的生平事迹,他说:“当年郑奎是南路将军张炎的带领下入了党,他肩负使命回到飞马村,把飞马村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堡垒。”当讲述到郑奎英勇就义的时刻,郑光恒先生眼含热泪地向说道:“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一批批像郑奎那样为国捐躯的烈士。”

“奉献不求回报”是烈士家风里的党性底色,在对郑光恒先生进行采访时,他还骄傲地介绍了他的父亲郑四书,他说:“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党员,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名通讯员,解放战争结束后,他秉承着“做事不求回报,奉献不搞特殊”的家风理念严格要求我,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

采访郑光恒

郑坤慧:跨越时空的“红色见证”

郑坤慧,1975年7月生,茂名市茂南区鳌头籍革命烈士郑金的孙女,致力红色文化宣传,她本人虽未能与实践团当面相见,但却通过线上访谈的方式,用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由毛主席颁发的烈士证),让先烈精神跨越了时空呈现在实践团成员面前,纸张虽已泛黄,但“郑金同志为革命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的字迹仍力透纸背。

毛主席为郑金烈士颁发的烈士证

郑坤慧提供的一份份资料中,郑金的形象跃然纸上:恶霸横行时,他如惊雷挺身而出,用铁骨为乡亲撑起晴空;伪乡长带人追杀他与梁月时,他不顾安危独闯虎穴,却落入陷阱。面对打手的严刑拷打,他宁断筋骨不松口,最终倒在自己誓死守护的土地上。

青年学子:触摸历史后的“红色感悟”

当红心追梦实践团的大学生们离开飞马村时,郑顺书老人的嘱托还在耳畔回响。从百岁亲历者到八旬守护者,从烈士后代到青年学子,这场红色接力已跑过近百年。

如今的飞马村,稻浪翻滚、炊烟袅袅,早已不见当年的战火硝烟。但郑奎的担当、郑金的勇毅,郑顺书的嘱托、郑林的坚守,正通过一代代人的讲述,在青年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这场跨越世纪的“红色接力”,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动人的篇章。

撰稿:叶智娴、张智庞  审核:纪玉刚  签发:隋亦可


下一条:百岁老人郑顺书口述飞马村革命史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科创路1号
电话:0668-2338185  Email:huagong@gdupt.edu.cn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