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和平博士、马寅博士等在大气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CP,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题为“Banked CFC-11 contributes to an unforeseen emission rise and sets back progress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创新模型首次系统性揭示CFC-11(三氯氟甲烷,一种关键消耗臭氧层物质)“意外排放”的核心来源,不仅破解了困扰全球科学界多年的排放升高“悬案”,更以扎实数据回应了此前国外机构对中国排放的高估争议,为全球臭氧层保护与气候治理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论文图片
2018-2019年,国外学者在Nature期刊上连续发文:基于观测数据和模拟模型,大气中CFC-11(氟利昂之一)的浓度下降速度放缓,这一现象违背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管控预期,并推测中国东部地区对全球“意外排放”的贡献率高达40%-60%。这一结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履约成效的广泛质疑,同时也为全球臭氧层保护与气候治理带来了阴影——作为已在2010年实现全球停产的物质,CFC-11的异常排放若归因于“未申报生产”,将直接冲击国际环境合作信任体系。
针对2014-2018年全球CFC-11排放异常上升的谜题,研究团队升级了“自下而上动态物质流分析模型”,构建起1950-2100年全周期CFC-11存量与流量数据库。研究发现,基于“未申报生产”假设的排放估算存在显著偏差,库存释放的贡献被严重低估,导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区域排放责任判定出现误差。结果明确显示,设备库存(Banked CFC-11)的动态释放是该时期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非此前国外研究所重点关注的“未申报生产”。这一发现为客观评估排放来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履约提供了实操性路径,同时也为我国制定精准减排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该研究得到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人才引进项目的资助(2019rc061, 2022rcyj2001)。
论文详细信息:Heping Liu, Huabo Duan, Ning Zhang, Ruichang Mao, Travis Reed Miller, Ming Xu, Jiakuan Yang, and Yin Ma. Banked CFC-11 contributes to an unforeseen emission rise and sets back progress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5, 11469–11481, 2025.
撰稿:刘和平 审稿:孙建腾 审核:王素华 签发:谭辉